学科建设成效如何考量?学科评估里有答案

更新时间:2019-05-18 21:58:59点击:552 科研管理新闻

“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科评估是高校学科发展建设的重要手段。为了解各学科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刘盛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刘畅同学对最近两次评估结果进行了排名变动的特征分析。他们研究发现,两次评估排名显著变化的学科门类为工学和医学;排名显著变动的学校集中于高水平院校及单科型普通院校。进入21世纪,面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被持续关注。起初,国内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大学排名体系,也没有公信力较高的学科评价体系。在政府的支持倡导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始致力于建设学科评估体系,力争做出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与世界共识的学科评价体系。在我国应运而生,这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水平评估,于2002年第一次启动,至今已顺利完成四轮,每次评估的结果都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正值“双一流”建设关键时期,第四轮学科评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轮评估秉持着“注重质量、强调成效、突出特色、强化分类”的理念,与前三次相比有较大改变,从评选指标到评选过程及结果公布都有所改进。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参评高校和学科数均有突破性的提升。学科评估的目的与意义在于促进各学科发现当前学科发展的不足,而最根本的目的是各学校间的取长补短,以评促建,所以。一些研究者对评估结果进行深度挖掘,较多地分析某一学科领域,或高校对评估结果的反应。。分析这些原因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以及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将第三次学科评估的结果与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清晰地呈现学科的发展情况。由于第四轮学科指标体系沿用了第三轮评估的四级指标体系,均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只是在一级指标下的二级和三级有所完善,所以。。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为直接的分数呈现,而第四次的结果呈现则改进以往学科评估只重视分数的问题,在评估结果的呈现上采取了分档排名的方式,淡化了分数和各档的排列名次,使得各高校对学科评估的关注更集中于了解当前学科建设状况,加快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并且第四次学科评估结果没有提供任何得分信息,因此笔者。具体转换操作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为清晰地呈现评分转化过程,笔者以力学为例明晰转化方法。学科评估的结果对于各高校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每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后,各高校都会就学科发展状况进行深度分析,并采取一系列促进学科良性发展的举措,集中优势学科,并提升整体学科水平。但,而笔者认为,。本研究拟从结果导向视角分析学科建设成效,分析优势学科中排名显著变动的学科。在这里,笔者将,将,接下来将着眼于本次评估排名显著提升的学科及高校,进一步分析学科排名变动的特征,并深入探寻其背后隐藏的原因。学科是大学存在的标志和符号,是大学组织的心脏和枢纽。总体来看,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排名显著变动的学科,共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仅有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和军事学等5个学科门类中没有出现排名显著提升的学科,由此可见,。显著变动的学科门类中,,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等4个学科出现了显著的排名变动,超过全部排名变动的一级学科总数的三分之一。其次是医学,有护理学、临床医学等3个显著变动的学科,再次是理学,也有2个学科出现了显著的变动。排名显著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些学科的发展在短时间内会有着较大幅度的变动,短时间内排名显著提升或下降都是更有可能的。,这也是相较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高校更倾向于在理工学科集中投入大量资金及师资等资源的原因之一。相较而言,哲学、教育学等排名无显著变动的学科,排名有着一定的稳定性,学科发展更偏重于日积月累的积淀与完善,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学科的声誉和大幅度提升学科的发展水平。这是由于不同的学科属性与特征所造成的,这也是人文学科在一些高校的发展中并没有被列入高校发展中重点建设的原因之一,也是在社会对学科排名、大学排名如此重视的大环境下,人文学科的发展很少被列入高校重点发展计划中的原因之一。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进程中,人文学科的发展与未来,也是值得关注的。除从学科角度看两次结果排名学科变动的状况外,在高校层面也呈现出一些特征。由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时,双一流建设名单已经公布,所以有必要将两者结合分析。从整体高校发展水平上来看,,分析排名变动情况将会为双一流建设的进行提供一定的方向性指引。具体分析学科排名显著提高的高校可发现,“985”工程及“211”工程高校占据绝大多数,而一般本科高校仅有3所,可见在学科评估中,排名靠前的优势学科较多地来自于高水平院校。高水平院校凭借着优势学科而成为高水平院校,同时高水平院校的声誉及地位又为本校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及机会,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笔者认为,,两者本就是一体的,。不过,尽管高水平院校的学科排名靠前,但并不意味着,普通高校不能在学科评估中取得好的排名,表2中可以看出,这次排名中有3所一般院校位列前茅。本次评估中有学科排名显著变动、且是排名显著提升的一般本科院校分别为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显著提升的学科分别是林学和设计学。这些高校均属农林类和艺术类的单科型院校,高校的发展方向较为集中于几个大类的专业,高校定位也比较明确,整合各方优质资源集中于本校学科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盲目追求学校学科的全面性,盲目追求学校定位的综合性,忽视了学校本身的特色,这样的高校建设难以产生突破性的成效,不利于我国高校的良性发展。。注:阴影部分高校为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显著下降的学科及高校排名情况。(来源:“DUT学科评价中心”微信公众号)在本次学科评估中,排名出现显著下降波动的高校中,既包含了“985”工程及“211”工程高校,也包含了一般本科高校,但是普通高校的院校类别上有着较为突出的特点。由表2中灰色阴影部分的高校可见,,分别为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而显著下降高校分布最多的学科为生物学,排名显著上升的工学门类下却并无较多显著下降学科出现,可见排名的显著下降,并未显著影响学科向前发展的整体态势。由此可以总结出第三、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变动的一些特征:一是学科层面,工学和医学学科门类下排名显著变动的学科数目较多,可以认为此类学科的建设更易于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进展,而人文社会学科相较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排名出现大的波动。二是高校层面,优势学科排名显著提高的高校,以高水平院校占绝大多数,一般本科高校仅有3所,且均为专业类院校,从而对各高校而言,在高校发展定位上,应科学准确地制订本校学科发展的战略规划。学科评估作为高校学科发展的风向标,其结果及变动情况对各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针对上文的评估结果变动情况及特征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变动出现的原因。分析学科排名变动、找出造成变动的原因对学科发展与建设有积极意义,能够帮助高校对症下药,克服消极因素,推进我国学科建设进程及一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两次学科评估出现排名变动的原因如下。,第四轮学科评估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第三轮评估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色,做了一定的完善,但评估指标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变动。虽然保持第三轮学科评估的四级指标体系不变,但整体框架下的指标有所变化,例如:第四轮学科评估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建立了“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和“毕业生质量”的三维评价模式,并且改变了单一的“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评价方式;在理学、工学学科评价的二级指标上增加了“支撑平台”和“社会服务贡献”的指标,减少了“学科资源”指标;在三级指标上也做了修改,增加了“师资队伍质量”“社会特色服务与贡献”等指标。而排名显著下降的高校,一方面是因为该学科下有排名显著上升的高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的排名情况。其次,相较于第三轮学科评估的参评高校的学科数,第四轮学科评估参评高校学科数有了76%的增长,包括一些高校的某些发展水平较高、但在第三轮评估中并未参评的学科,这些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较高排名,从而导致了上一轮排名靠前的高校名次显著下降。,从而帮助高校在接下来的学科发展建设中,找准本校定位,制定符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可行的战略计划。。上文分析的工学和医学等相关学科相较于人文社会学科,更易产生排名的波动,且在较短时间内更可能产生突破性的进展,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学科本身的发展特点。工学、医学及理学等相关学科在排名中出现了大量的排名波动变化;而相对而言,哲学、教育学、历史学却鲜有产生大幅度波动的学科,这是由于学科属性的不同,有的学科与科技发展联系紧密,当前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地导致学科发展,造成波动而形成学科的排名波动状况。优势学科的排名波动较为集中地出现在高水平院校和单科型院校中,这为我国地方高校等普通高等学院的发展定位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学科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与保障,面对当前我国的双一流建设的持续开展,各高校均对本校的学科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的规划与展望,但如何定位高校的发展方向,依旧关乎双一流建设的进展与成效。从学科评估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优势学科高校大多数为当前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这就对普通高校的学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校的发展应该找准本校的发展方向,不要盲目地追求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定位、追求“大”而“综合”,应该认识到“短小精悍”并非下策。“人无我有”找准本校的特色与优势所在,集中力量建设出本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做“特”做强。。排名的波动,仅仅是一个阶段性学科发展状况的体现,通过波动情况的分析来进一步找准高校的发展定位与建设方向,是当前我国广大高校都应该反思与努力的关键之一。本研究仅对比了第三、四轮学科评估中优势学科的排名变动情况及特征,并就排名变动特征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求能对高校学科发展提供参考。。“学科评估的生命力在于独立性和公信力,政府不该插手学科评估,要真正培养第三方机构。并且不能使用任何单一的评估结果,还应该建立二次评估数据库。”一个可信度高的学科评估体系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是不可或缺的,但任重而道远,今后仍需要对学科评估保持高度关注并持续地助力其发展建设。(本文转载自:上海教育评估研究。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青塔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双一流科研管理新闻科研管理系统